在线字典

曾 字的解释

曾
拼音zēng céng 注音ㄗㄥ ㄘㄥˊ
部首曰部 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 12画
五笔ULJF 仓颉CWA 郑码UDLK 四角80606 结构上下
电码2582 区位5288 统一码66FE
笔顺丶ノ丨フ丨丶ノ一丨フ一一

基本解释

基本字义

zēng(ㄗㄥ)

⒈  指与自己中间隔两代的亲属:曾祖父。曾孙。

⒉  古同“增”,增加。

⒊  竟,简直,还(hái ):“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,如太山、王屋何?”

⒋  姓。

céng(ㄘㄥˊ)

⒈  尝,表示从前经历过:曾经。未曾。何曾。曾几何时。

⒉  古同“层”,重(chǒng )。

汉英互译

ever

造字法

形声:上形下声

English

already; sign of past

详细解释

基本词义

céng

〈副〉

(1) (形声。从八,从曰。本义未明。副词。用来加强语气)

(2) 过去发生过——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[once]

江南好,风景旧曾谙。——唐· 白居易《忆江南》

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——宋· 辛弃疾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

(3) 又如:曾不(不曾);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;我曾去过杜坪乡

(4) 已经 [already]——表示动作行为已经进行。如:似曾相识

词性变化

céng

〈形〉

(1) 通“层”。重叠 [overlapped]

有虞之王,烧曾薮,斩群害,以为民利。——《管子·轻重戊》

大厦曾架,拟于昆仑。——《淮南子·本经》

荡胸生曾云。——杜甫《望岳》

(2) 另见 zēng

常用词组

曾几何时、曾经、曾经沧海

基本词义

zēng

〈形〉

(1) 重。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 [relationship between great-grandchildren and great-grandparents]

自此而曾焉。——清· 洪亮吉《治平篇》

曾元时不分。

计高曾之时。

视高曾之时。

高曾时为一户者。

(2) 又如:曾翁(称他人的曾祖父);曾玄(曾孙和玄孙)

(3) 谦词。犹“末” [I]

曾臣彪将率诸侯以讨焉。——《左传》

(4) 又如:曾臣(末臣)

(5) 高举的样子 [high]

[凤皇]曾逝万仞之上。——刘安《淮南子·览冥》

词性变化

zēng

〈动〉

(1) “增”的本字。增加 [increase]

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——《孟子·告下子》

曾欷歔余郁邑兮。——《楚辞·离骚》

(2) 又如:曾思(反复思考);曾折(曾挠。屈曲貌);曾益(增加,增强);曾巢(在高物上架巢);曾逝(高飞远去)

zēng

〈副〉

(1) 乃,竟 [actually]

曾不若孀妻弱子。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

曾不能疾走。——《战国策·赵策》

曾不惨然。——清· 黄宗羲《原君》

长曾不盈寸。——明· 魏学《核舟记》

以残年余力,曾不能毁山之一毛,其如土石何?——《列子·汤问》

(2) 表示相承,相当于“则”、“是”、“就” [then]

我曾无闾里之闻,穷巷之知者何?——《淮南子》

(3) 表示疑问,相当于“何”、“怎” [what]。如:曾奈(怎奈)

zēng

〈名〉

(1) 姓

(2) 另见 céng

常用词组

曾孙、曾孙女、曾祖、曾祖母

康熙字典

康熙字典曾

曾 【曰部】【辰集上】 康熙筆画:12画,部外筆画:8画

《唐韻》昨稜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徂稜切,音層。《說文》詞之舒也。从八从曰聲。《九經字樣》曾从。,古文窻字。下从曰,上从八,象氣之分散也。經典相承,隷省作曾。《詩·大雅》曾莫惠我師。《論語》曾是以爲孝乎。《孟子》爾何曾比予於是。

《廣韻》經也。《增韻》嘗也。《韻會》乃也,則也。

與層通。《後漢·張衡傳》登閬風之曾城兮。《文選》作層城。

《廣韻》作滕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咨騰切,音增。《書·武成》惟有道曾孫周王發。《爾雅·釋親》王父之考爲曾祖,孫之子爲曾孫。《註》曾,猶重也。

《左傳·襄十八年》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。《註》曾臣,猶末臣。《疏》曾祖曾孫者,曾爲重義。諸侯之於天子,無所可重。曾臣猶末臣,謙之意耳。

《楚辭·九歌》翾飛兮翠曾。《註》曾,舉也。

與橧同。《禮·禮運》夏則居橧巢。《釋文》橧,本又作曾。

與增同。《孟子》曾益其所不能。《孫奭·音義》曾當讀作增。

姓。《姓氏急就篇》曾氏出於鄫,姒姓,莒滅鄫,子孫在魯者別爲曾氏。《孫奕·示兒編》曾字除人姓及曾孫外,今學者皆作層字音讀。然經史無音,止當音增。《韻會》今詳曾字有音者,合從本音。餘無音者從層音,亦通。

说文解字

说文解字

曾【卷二】【八部】

詞之舒也。从八从曰,????聲。昨稜切

说文解字注

(曾)䛐之舒也。曰部曰。朁、曾也。詩朁不畏明、胡朁莫懲。毛、鄭皆曰。朁、曾也。按曾之言乃也。詩曾是不意、曾是在位、曾是在服、曾是莫聽、論語曾是以爲孝乎、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、孟子爾何曾比予於管仲、皆訓爲乃則合語氣。趙注孟子曰。何曾猶何乃也。是也。是以㬱訓爲曾。㬱不畏明者、乃不畏明也。皇侃論語疏曰。曾猶嘗也。嘗是以爲孝乎。絶非語氣。葢曾字古訓乃。子登切。後世用爲曾經之義。讀才登切。此今義今音。非古義古音也。至如曾祖、曾孫、取增益層絫之意。則曾層皆可讀矣。从八。从曰。从八者、亦象氣之分散。????聲。????者、囱古文。囱在九部。此合韵之理也。昨棱切。六部。昨當爲作。

©2022 QISOUBAO.com · 粤ICP备18051331号